close

這次的座談是就三個提綱來討論

第一個題綱是人際分離的課題 
1495297463686316089198
 
 
 
 
 
 
 
先由岸見一郎回答, 接著由古賀史見回答,再由絢慧老師做小結。
(一開始太投入忘了聆聽做筆記,只能憑靠腦中的記憶來紀錄 ,所以覺得自己第一部分沒有記錄得很好。)
 
岸見一郎以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為例
小時候的岸見想去同學家,問媽媽"可不可以"
媽媽表示"你自己決定就可以了"
這是岸見第一次感覺到客體分離
而究竟為何要問可不可以
一來是不想讓媽媽討厭
二來是不想為自己行為負責
岸見表示所謂的行為負責,就是如果去同學家這個決定後,有出了什麼狀況和問題時,他並不想為自己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當我們在討論客體分離時,首先的要務是我們能做的事情是我能為自己做到的事情就要負起責任。
 
接下來岸見指出有一次自己發現學長在翻譯上有一些錯誤,
他自己也在猶豫是否要說出來,
後來他決定跟學長說出實話,也感受到當場氣氛的凍結,
但是他表示對於對的事情必須要有人去做,而非去想別人認為你是怎麼樣的人。
 
至於親子間的界線 常常當父母的會以 我就是為你好要子女服從
事實上那個為"你 "並不是真正的"為你"  僅僅只是以不同的觀點 提供可以給的幫助
身為孩子的你,還是要告訴父母:"這是我的人生 請讓我自己決定。"
 
 
 
古賀史健則表示
在職場做到客體分離是不容易的
如果真的要實踐客體分離要透過對話去進行
沒有進行對話溝通就進行客體分離不對的
但這樣的溝通必須要有共同的概念、共同的討論基礎,才能進行對話
(古賀幽默的表示:要溝通前大家應該先買被討厭的勇氣來看 就可以有共同討論的基礎了)
 
 
絢慧老師的小結
很多時候人與人的互相表達想法
並沒有溝通對話的過程而有情緒張力來表示"我不滿"
無法學會對話與共識的基礎 
客體分離的意義在於
了解彼此的相同、差異以及找到共識
DSC_1294.JPG
149529744380246993601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被討厭的勇氣
    全站熱搜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